在芬兰,家长如何选幼儿园?全面解析芬兰幼儿园种类 | 芬兰教养法5
芬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穿行“林海雪原”
这是芬兰吧的第75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你这当妈的,真狠心! ”
听到这句话时,小觉五个月,我正在给他报名幼儿园。
“这么小,在学校哭闹怎么办?老师不能及时照顾他、回应他的需求怎么办?其他小朋友追跑打闹时,踩到他怎么办?更别说喂奶、换尿布、睡午觉。”
一连串“怎么办”劈头盖脸,向我扑来。
我理解这些中国式家长的顾虑,不过处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世界第一的芬兰,我淡定自若。这么早报名,是因为在芬兰,婴儿9、10个月就可以去幼儿园上学。但是,所有中国家长都会面对的难题——择校,也摆在了我面前。
网上报名时,芬兰幼儿园的种类让我眼花缭乱: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国际幼儿园、私人家庭日托班、开放幼儿园、早教俱乐部。可选择得太多,我决定实地考察。
一、公立幼儿园:政府让每一个孩子入园
以我们家为坐标,1km以内,竟然有4所幼儿园。三所公立,一所私立。覆盖率这么高,是因为芬兰幼儿园是小班制、师生配比低。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芬兰幼儿园内部分0-3岁小组和3-6岁小组,前者师生配比是1:4,一个班平均12个学生;后者师生配比是1:7,一个班平均21个学生。芬兰幼教这种师生配比,在全球都是高标准。对比看幼教质量不错的上海,据上海统计局数据,2012年上海幼儿园共有49000位教职工,480600个孩子,这样算下来,上海的师生配比约是1:10,一个班级平均30个学生。
芬兰这种小班制,跟它践行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班小人少,每个孩子才更有可能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照顾,不然老师只照顾到班里的个别学生,如何谈公平?另外,不管身在繁华都市赫尔辛基,还是居住在北极圈内的拉普兰,幼儿园的师资和配置几乎差不多,这才是真正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其实,我并不存在真正的择校难题。
更让家长放心的是,师生配比中的“师”,不仅有幼教老师,还有护工。这与芬兰幼教的理念密切相关:幼儿园是孩子白天的家,爸爸妈妈要回职场,那照顾幼儿的任务就由专业的幼教机构接手,要做好保育工作,照顾好孩子身体发展,让其健康、快乐成长。
参观公立幼儿园
2月初的芬兰,冰天雪地,我去参观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园外遇到享受冰雪乐趣的芬兰师生,当时零下8度。
2、3岁,甚至1岁左右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滚、铲雪、爬滑梯、做游戏,伴着笑声跑着、闹着,幼教老师站在我旁边看着他们,基本不管不问。早就知道芬兰人是在雪里爬着长大,看到1岁婴儿坐在雪地里铲雪,我依然震撼!这位幼教老师,根本不担心1岁婴儿怕冷,孩子就是要多多室外活动,多多亲近冰雪、亲近大自然。
跌倒、爬起,继续,这就是生命。
寒冷、冰雪、森林、湖水,是芬兰人的成长家园。在家园里玩耍,芬兰人不怕寒冷,不怕跌倒。我们常说要爱家爱国爱自然,不让孩子与自然相处、与自然互动,孩子如何热爱自然与环境?不让孩子在家园玩耍,孩子如何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我与幼教老师在雪地里聊了半小时。她告诉我,大部分芬兰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儿园,就近入学,先报先得。这个园几乎名额已满,除非有孩子换去其他学校,否则我们家小觉进不了。不过,如果这个园没有名额,也不用担心,还有其他选择。芬兰幼教的另一个理念和政策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入园。
二、少数派的私立幼儿园
如果说公立幼儿园追求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那私立幼儿园则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这也是芬兰为什么会存在私立幼儿园的原因,比如国际幼儿园里多语言交互环境,更能给孩子听说多语言的情景;教会幼儿园有信仰渗透;建筑幼儿园从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运动幼儿园,身体活动会更多。
至于,学前儿童到底是应该全面均衡发展,还是早期注重培养某一方面的个性和特长?我需要更多求证和研究。
推着婴儿车,3分钟后,我到了离家最近的私立幼儿园。它是一所运动幼儿园(Liikuntapäiväkoti),身在森林中。一个大厅,各种玩具、餐桌、厨房、儿童高度的水池,左侧一间卧室,右侧衣帽间。室外是运动场、沙地、攀爬架、滑滑梯、秋千和工具房,篱笆内是学校,篱笆外是森林。
小朋友们追逐打闹,玩具铺得满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自然、放松、开心。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孩子就要像个孩子,在有限的童年无忧无虑。就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园长Anna。她在忙着跟两岁的孩子玩玩具,一个园长,坐在地上,毫无架子。
“你会选择我们吗,为什么?”我没想到Anna会问我这个问题。
我设想,作为一个园长,应该会说些“要选择他们”的理由,谁知她根本不向我推销自己的幼儿园,反而问我如果选择他们幼儿园,是看重什么。那一刻,我突然真正体会到,即使处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世界第一的芬兰,在选择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所谓“最好学校”概念的,只有更倾向于发展孩子哪一方面,更看重的是幼儿园的风格是不是和家长认同的教育理念相符,能不能让孩子得到个性和均衡发展。
而这所幼儿园的个性就是运动。
后来,遇到我的芬兰朋友Marianne,她是师范系研究生在读,她为三岁的女儿选了私立国际幼儿园,我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国际幼儿园。她的回答是,希望女儿能多语言发展,在家说芬兰语,去幼儿园说英语、芬兰语。
我和Marianne都认同,在芬兰读私立幼儿园,毕竟是少数派。私立幼儿园,仅占日托总数2%。细看整个城市的幼儿园分布,我发现芬兰的私立幼儿园一直不温不火存在着,为什么没有扩大?这跟芬兰是福利社会有关,从出生到坟墓,政府全部都管,公立幼儿园基本覆盖了全国的早教需求。
这与上海大相径庭。上海公立幼儿园即使收费低,但仍有35%的家长选择去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我很好奇,为什么芬兰家长如此认同和信任公立幼儿园?Marianne告诉我:“在芬兰,政府提供每个幼儿上幼儿园的权利。每个学龄以下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同等质量的幼儿园,不管你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北极圈内的拉普兰,从师资到教育资源配置都是一样的,幼儿园一方面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父母养育孩子,另一方面与父母一起,促进儿童个性和平衡发展。”
另外,自1973年《儿童日托保育法》起,芬兰政府也将私立幼儿园囊括进政府的幼儿园体系,同样享受国家的津贴、财政支持。可以说是私人办学,国家扶持。
作为外来移民,我们已经是少数派了,要让孩子接受少数派的教育吗?
三、家庭日托班:开在邻居家的幼儿园
政府除了补贴私立幼儿园,还资金扶持个人在家里托管幼儿,它就是家庭日托班(Family day-care)。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芬兰,经济急剧增长,就业市场扩大,更多女性到职场工作。芬兰人互帮互助的传统就在那时推动了家庭日托班的发展。一批女性需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另一批女性仍然在家带小孩,于是她们自我雇佣,既照顾自己的小孩,又可以靠照顾别人家的小孩获得薪酬。而这个薪酬还是政府发的,何乐不为?
1971年芬兰政府出了官方指南,对可以在家开托儿班的照料人提出资格要求,可以是幼教老师,也可以是有经验的妈妈,但后者需要经过政府审核,才能开班。全职最多只能带4个小孩,包括自己的孩子,配比也是1:4。到1980年代,照顾幼儿的家庭照料人人数,竟然占到了home-based employment的40%。芬兰用走过的路告诉我:“工”不只是在外找份工作,在家育儿也是工种之一。
我芬兰家庭的妈妈,90年代末就选择了家庭日托班。她说最重要的因素是灵活性: 1.离家近,照料者就是自己的邻居,方便接送,好多时候是邻居把孩子送回来。2.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孩子很少,抱团组班,从小就认识,可能成为终身朋友。 3.家庭日托班更适合情绪敏感的儿童和易过敏的儿童。
调研芬兰幼儿园种类,另一种更灵活的幼儿园引起我的好奇,这就是由当地权威机构主办的开放幼儿园和早教俱乐部。
四、当地权威机构主办的开放幼儿园和早教俱乐部
我第一次接触到开放幼儿园,是在由移民局举办的公益机构Gloria。他们一星期举办一次亲子活动,所有人免费参加,不仅给孩子提供点心,还给家长准备饮品、或下午茶。旨在为孩子提供同伴互动的机会,以及为在家照顾儿童的人们提供社交网络。
教育系老师告诉我,还有早教俱乐部。它是专门针对两岁半以上,没有上幼儿园的儿童,提供的短时间社交情境场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养团体存在?因为不是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去幼稚园,但又希望,孩子可以独立适应团体生活。此外,也有不少家长,觉得可以先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适应,一周2、3次,2-3个小时,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光,孩子用缓慢的步调,为独立去上幼儿园做准备。
此外,各地区教会也有类似的早期教养团体,一周1、2次,一次2-3个小时。孩子有社交互动场合,家长能建立育儿圈。
看完整个城市的幼儿园布局,有个事情让我疑惑:芬兰怎么没有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幼儿园?这些可是火便全球的幼教。前面说过,芬兰私立幼儿园是少数派,仅占总数2%,其实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有零星两三所这样的幼儿园,但绝大部分的芬兰家庭去的是公立幼儿园和家庭日托班。
幼教其实是教育理念和实践过程,不是名称。美国的华德福、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瑞士的瑞吉欧之所以出名,是他们抓住了幼儿教育的本质,比如都尊重儿童的选择,帮助和激发儿童在智力、创造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都注重培养儿童成长的自主性,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导向的;都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家长信任的是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而不是称呼。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芬兰没有这些幼儿园,我会告诉他:芬兰幼教是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的组合。
就像乐高,拆解、重组,取名芬兰幼儿园。
更多芬兰教育和教养法:
芬兰幼儿园课表:根本没有上课这回事,玩是最重要的事 | 芬兰教养法4
您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看【案例】和【视频】
深度观察芬兰教育和养育法